编者的话
在科学技术和人工智能不断冲击并渗透到社会各行各业的今天, 学校教育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但也激励着教育人不断去思考新时代 人才培养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学习,提高学习效果是每 位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本期教学参考与交流为大家分享让学生投入 学习的实用策略,该策略共两部分,分别讲述学生基础知识技能的学 习和分析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本期推出第一部分——基础知识技能 学习的实用策略,第二部分将在下期推出。同时为大家带来教师在课 程教学后如何做好教学反思从而不断改善教学质量的方法策略;本期 内容还为大家带来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教育系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 大会精神视频会议上的辅导报告要点,以及陈宝生部长今年以来关于 教育改革发展的有关讲话要点,希望能为大家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 精神,提高教学工作水平提供指导和帮助。
本期内容
【教学贴士】
贴士(一)让学生投入学习的实用策略(一) 贴士(二)老师如何写好教学反思
【教育前沿】
学习领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 8 个 1 陈宝生部长谈教育改革 技术重塑世界,学生必备的五大素养
【教学贴士】
贴士(一)让学生投入学习的实用策略(一)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学习的分类:
从记忆,到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创造,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的 过程。本系列将针对不同的学习层次,循序渐进,为老师给出可行的 策略方案。 第一部分:知识、技能回顾和理解 本部分的策略技巧主要适用于学习真理、公式与理论这些学科基础知识。这些课 程内容的学习亦指“叙述性学习",对应学习分类中相对较低层次的学习。
PART1:背景知识探查 保持动力与坚持学习的重要原则便是找到难度适合的任务来学 习。任务太容易便使人沉闷,太难将让人萌生退意,两者都不能让学 生投入进来。背景知识探查则是一种课堂评估技巧( Angelo&Cros, 1993:121-125),可帮助教师决定教学的最佳难度。 在课程、单元教学开始时或引人新话题前,教师设计简短、简单、 集中的问卷让学生填写。这些问卷调查能帮助教师确定整体班级教学 的最佳起点,也可以区分准备不足、需要补课的学生和准备充足的学生。后者可挑战难度较高的任务,学到更多。此外,问卷调查可帮助 学生回顾之前的知识,让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新知识及诠释其意义。
1. 步骤 1) 在开始新概念、主题、单元的授课前,想想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 知识。尽管也许他们所了解的只是零碎、简单甚至是错误的知识, 教师要尝试去确定开始,并延伸一系列相对陌生的知识点。 2) 基于你列出的知识点,准备两个或三个开放式问题或者一系列可 以从中得知学生现有知识或理解水平的简答题。问题中避免出现 学生可能不熟悉的专业词汇,因为这些词汇会阻得他们对知识的 回顾。 3) 写下问题,幻灯片展示或者准备材料发放。 4) 向学生们解释练习的目的: 帮助他们回顾之前的相关知识,且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练 习之后将要学习的知识; 帮助他们开始整理学到的知识; 帮助教师决定教学的最合适水平,向学生保证他们的答案不会 计算在分数里面。 5) 在学生完成了问卷调査之后,可以把学生组成一对或者一组来共 享各自的答案。 2. 活用与延伸 1) 让学生配对,根据自身的背景知识水平来分享自己的见解与观察 结果,或者让他们组成一对,结合双方的知识,给出一个综合评价。
2) 考虑使用你收集的信息,并让学生组成一对,形成互相指导的关 系。 3) “知识背景调查” ( Nuhfer and Knipp,2003)是一种更为广泛的方法来分析 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这个调查可用于评估整个课程的信息,从 而避免使用零散的方式来调査每周或每个任务给出的背景知识。 4) 有一个延伸的方法称作“反维恩思考”(Con-Ven-Tons) ( Rogers,1997),学生按要求于索引卡片上写上关于指定题目 的 5~8 个重点知识点,每一卡片上写上一个知识点。学生组成一 对后,分享各自看法,并把所有的看法分成两组个人看法和一组 共同看法,然后把卡片上的知识点分别归类在这三个类别里。学 生根据上述分类制作成维恩图解( Venn diagram),用图表示他们对于该主题的所有知识看法。
PART2:重点读书笔记 这个技巧是让学生有策略地阅读,学习更有效果、效率。 在布置阅读作业之前,教师要制定 3~5 个主题或者知识点,让 学生在课文中寻找该主题或者知识点,选择相应的关键词或者短语。
学生使用这些关键词作为表格上每一列的标题,并在相关列中输 入读书笔记。每列的标题能引导学生注意重点,给他们提供一个组织 架构来记录新知识与理解要点。 1. 步骤 1) 确定你希望学生在阅读作业中获取的信息,确定好关键词。 2) 在自我阅读的过程中,粗略记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并做好列表, 检验关键词是否合适,然后做出必要的修改。 3) 写好分发的材料,或者仅提供表格中每列标题,指导学生创建自 己的工作表。 4) 向学生解释活动过程并举例,保证学生了解你的期望值。 5) 当学生阅读时,他们需找与标题相关的例子,然后在对应的列里 填写。 6) 学生上交读书笔记,或者用此作为学习笔记,或者作为与伙伴讨 论的基本内容。 2. 网上操作 本技巧易于在网上实现。网上课堂的准备与面授课堂的准备一 样,老师以作业形式向学生解释栏目、标题和例子,学生以在线或者 常规作业方式交作业。 3. 活用与延伸 1) 利用“重点读书笔记”作为准备手段,开展全班或者小组讨论、 论文写作或者为更大规模的项目做前期准备。 2) 做“交互式书签”指导学生读书,而非做一个带有分栏与标题的 工作表。使用半页的书签,给出提示指导学生在独立阅读时记录 笔记。提示可以帮助学生侧重于寻找因果关系,理清文章结构、 释义、推论和概括。 3) 这一延伸活动可以让学生用不同方法灵活学习课文(单词、符号 或者其他非语言因素)。这也可以让学生主动回顾之前的知识,在 学习下一个新话题前可以好好总结,或者可以检查有没有理解错 误的地方。
4. 供参考的提示语( Dodge,2005141-142) 粗略记下作者的主要思想、复述你所读到的内容、画符号或图画 帮助你记忆重要部分、记下重要的内容(引用、主题)、联系课文与 个人经验、联系课文与其他内容、联系课文与现实中的事物、写出两 个可以通过阅读课文得到解答的问题、预测下文讲述的内容、指出令 你感到疑惑的地方、提出一个你希望得到答案的问题、你对所读部分 的看法、举出一个明喻或者暗喻来帮助你记住重要的单词或者概念。
PART3:驿站展示 教师可在传统教学外选择这个技巧。它让学生在课室里面走动, 积极与学习材料互动,如与伙伴一起检验材料、提问和交换看法,回 答提示上的问题,组织自身的想法与评论。 展示形式可以是简单的(活页纸上写满题),也可以是丰富多样 的(多感官互动展示)。 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决定展示内容。 展示内容可选自书面文件(如书信、内容概括、引用),视觉文 件(表格、照片、艺术复品),物件(文化产品、生物标本)和媒体 资料(音频和录像)等。学习者互动方式,可以是解决与展物相关的 问题,讨论对于提示的回复,利用展示中得到的信息来完成表格,或 者完成小组或者个人总结文章等。 1. 步骤 1) 选择一个适合展示的话题,思考什么样的物件、图像、文件或者 其他物品可以用于展览,帮助学生比传统获取信息方式(如阅读) 学习得更加深入与投入。 2) 完成展览计划的准备工作(数量、类型、每站地点、每站展览物 品学生应该如何来回每站之间、他们在每站之间逗留时间长短, 等等)。尽管教师可以做出“进展式”展览(每一站的内容都是根 据上一站学习的内容设计),若单独设计每一站的内容会更加有 效,因为学生可以从不同站点之间随意开始,也可同时开始参观 展览。 3) 建好展览的架构,创建好小组工作表并复制,工作表上给出关于 展览中每一站的指示语问题。 4) 利用教室规模、分站数量、展览架构和互动的复杂程度来决定小 组的规模,以及是否允许多组同时参观同一站。在参观展览过程 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前进,以 2~3 人成组最为理想。
5) 把全班同学分成不同小组,解释任务、分发工作表和提出问题。 2. 活用与延伸 寻找网站建立视角展览。一个以“教育展览”为关键词的调查将 帮助你找到一系列网址,包括可以寻找其他资源的网站。 3. 观察与建议 含有相关信息的海报可以挂在教室的墙上。大多数的打印店可以 把一张用标准文字编辑的纸放大到海报大小。 因为展览往往是多感官的,对于视觉型或者动觉型学习者而言, 这个技巧更能让他们投入其中。 如果这个展览是复杂型的,建立“站”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然 而,如果教师有能力并愿意对此投入的话,让学生投入教学中的回报 是持续性的。设计优良的展览可以帮助学生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 从更深层次理解法则与概念。 该展览还是一个有趣、令人享受的活动转变。而且,一旦建立好 展览,它就可以在一系列的课上使用,因此后期得到的回报比付出的 时间要多。 如果课堂上没有足够的空间来举行展览,在校园里面也许可以。
获得学生的帮助。 确保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分拆和收拾展览物品。
PART4:团队抢答 有些课程的重点是帮助学生了解和记住课程或科目的基础知识 (如基本事实、数据和词汇)。 通常学生需要掌握这些内容,然后才能进入更高层次的思考。然 而,有时候激发学生努力按要求记忆上述的内容依旧是困难的。 1. 步骤 1) 选择课堂游戏的载体。对于大多数老师而言,最简单的媒介是投 影仪,所以紧接的准备步骤将基于老师对此媒介的选择。 2) 决定类别的数量和类型(例如,人物、地点、时间和事件)、每一 类别的问题数量和比赛是否会多于一个。 3) 在投影仪上(或者其他媒介)创建一个简单的表格,每一栏对应 一个类别,每一排表格对应相关问题。在每一格里,写下不同的 分值。 4) 准备好每一个类别的问题与答案,问题难度不一,并赋予问题设 定好的分值。
5) 决定好小组回答的形式,最安静且简单的方式就是让小组长举手 (或者站起来)说“准备好”! 6) 设定好并打印好游戏规则和指引。 7) 把教室分成 5~6 人一组,并指定(或者让小组选出)一位小组长。
8) 在班上粘贴(或者分发)规则,在课堂上回顾这些规则,回答学 生的疑问。 9) 决定回答问题的第一个小组。 10) 根据制定的规则继续进行。 11) 把选好的表格划掉。 12) 使用一个简单的分数表,在板上计算分数。 2. 活用与延伸 1) 用迂回方式提问,而非以答案的方式给出问题。 2) 为了帮助视觉型学习者和非母语者或帮助全体学生,如果仅听老 师阅读问题,学生难以理解,在课堂先播放类别和问题分值,字 体足够大让学生在座位上阅读,然后把问题在投影仪播放。投影 仪的播放按照类别安排,所以在游戏期间,老师可以轻易检索到 问题。 3) 使用这个技巧来解决普通问题或者通过延长时间、让所有小组同 时回答一个问题来解决复杂的论文疑难。例如,小组可以通过竞 争来第一个解答数学或者经济问题。 4) 在常规问题之中隐藏一个或者多个特别的“加分问题”。 5) 取消惩罚制度,降低学生因回答错误带来的焦虑感。 6) 取消依次轮流回答问题,让所有队伍均派出一人同时抢答。 7) 奖项设置多种多样。教师可以考虑免除学生作业,或者派发糖果、 咖啡、速食的优惠券作为奖励,而不是加分。 8) 如果是大班教学,考虑同时进行多个游戏。把全班分成人数均衡 的小组,并两组为一单位,互相竞赛,并由被指定为游戏主持人 的学生监督。 9) 为了防止小组在游戏开始时便快速地选择了所有高分值的表格, 游戏规则要求当第一排所有栏目都选完了之后才能开始选择第二 排,第三排也是如此,如此类推。 10) 选择不同类别的问题需要不同形式的回答,通过这个方式来增加 游戏的多样性,例如,简答、论文、辦认图片、角色扮演、解决 问题。当问题难度增大时,问题的分值相应增加。
11) 如果你准备定期使用该技巧,可考虑购买材料来让游戏看起来更 加正式。 12) 使用软件帮助教师创建游戏并让学生在网上课堂上参与其中。 13) 在游戏开始前分好小组,并同时让学生学习复习游戏(这让学生 可以准备随后的考试),使用“团队抢答”进行复习。在考试当 天,学生以个人身份参加考试,在教师公布考试成绩之前,让学 生和所在小组重新进行测试。个人的成绩为所在小组于“团队抢 答”中得分、个人成绩和团队成绩的总分。 3. 观察与建议 团队抢答”对于复习大量的事实类信息最有效。 典型的“团队抢答”游戏包括 2 个比赛,25 个问题,共 30~45 分钟。 使用小型的表格(例如 3*3)、把游戏分成几个部分或者一次使用表 格的某部分可以缩短游戏时间。 给学生提供学习指导来准备游戏。 游戏需要事前沟通好、设定清晰的规则。教师是规则制定者,所 以你可以根据竞争和合作水平的不同设定不同的游戏规则、不同的提 问、不同的奖惩方法,等等,并提前张贴、分发并仔细查看游戏规则。 很多关于这项技巧竞争问题的无谓争论都是因为游戏规则不明晰。 在这个学生投入技巧中,时间很重要,需要事前确定好时间。但 是在游戏中,如果教师认为时间过短或者过长,则可以调节时间。依 据教师设定游戏的方式,教师可以根据三个因素设定时间: 阅读时间:每小组需要阅读(听)或者理解问题时间的长短;
准备时间:小组决定回答问题之前的准备时间; 回答时间:小组回答问题的时间。 计时对于游戏有效进行非常重要,因为它让游戏公平进行。可以选择 使用厨房定时器,这样教师就不用时时查看手表。 如果准备时间里各小组竞争激烈,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种类的声音 提示,例如铃声、哨声和其他有效的声音,用以分辨出哪个小组最先 抢答。 选择一个学生作为你的助手,帮你计分,观察哪个小组最先抢答, 等等。 这个技巧对于考试准备特别有效,因为它保证了学生准备充足, 因而能缓解学生考试压力。而且,因为这个技巧有趣,学生上课轻松, 乐于学习和易于记忆。
4. 总结 “团队抢答”保证了团队合作,鼓励学生好好利用队员的知识。
这个技巧能即时给学生和教师反映学生掌握材料的程度,特别是 学生可以估算自己理解和记忆的内容有多少。教师可以利用该技巧让 材料结构清晰明了,并拓展内容。某些学生也许会在课上变得吵闹, 或者竞争意识很强的学生会作弊或者用不道德行为获胜。专业的体育 运动给教师设定惩罚制度提供了一些参考:初犯时给出警告;酌情扣 分;给予未触犯规则的队伍自由机会回答问题,获得额外分数;要求 犯规队伍或者队员停止一轮或多轮答题,甚至让他们停止参加游戏。
这个技巧可以是个人活动,但是如果小组运用该技巧共同复习学 习材料也是很有效的。这可以让学生之间的练习加强,认为应该为他 人的成功负责。
PART5:研讨会 “研讨会”能帮助学生准备和参加深入、集中和很有意义的小组 课文讨论中。课前准备时,学生需要阅读文章,在那些希望在小组上 讨论的特定段落上做好标记、做好标记与排序,写一篇短文讨论根据 提示所读的内容。学生要求带上做好标记的文章上课,那些文章犹如 参加一场高度组织的小组讨论的入场券。 学生在准备研讨会所做的工作能鼓励他们集中于阅读并且深人 理解文章,即便开始时阅读这些文章也许会让学生很困惑或者气恼。 这个活动的结构给内敛、沉默寡言的学生和非母语学生提供一个发表 想法的平台。并且,这份让每位学生阅读的文章应该是与学生个人经 历最为相关的,因此会要求他们个人在某种程度上投放感情阅读。 1. 步骤 1) 选择一篇概念丰富的文章(杂志报道、书中某章节,或者报纸社 论)复印文章或者网上提供 PDF 文档,这样学生可以自己打印。 2) 起草一份提示或者写作作业,均与阅读文章内容相关,这可以让 学生为参加讨论做好准备。 3) 做一份活页材料,上面给学生提供阅读和讨论的指引。 4) 课外,学生阅读材料,标记出他们认为有趣、令人兴奋或困惑的 段落并排序,留待小组讨论使用。学生还需根据教师给出的提示 写一篇短文。完成这些准备才能参加小组讨论,犹如入场券一般。 直到活动结束他们才上交文章。 5) 教师把准备妥当的学生分成 4~6 人小组。(对于未做准备的学生,
教师可以要么不予理会,要么只允许他们像观赏鱼缸一般参加课 程,即在小组外静坐,听其他同学讨论但是不能参与其中。) 6) 在循环赛的形式中,每一位学生选择一段最想讨论的段落,指出 位置(如“第三页第二段”),让其他学生可以一起讨论,该学生 大声朗读该文章,然后简略阐述选择该段落的理由。其他小组成 员边听边记笔记,但是不发表评论。 7) 在所有学生介绍完后,学生对刚刚所听到的一两个段落进行评论。
8) 学生进入自由讨论,分享他们学到或找到的有意思的内容,并尽 可能把自己的评论与文章的特定段落联系。 9) 讨论结束,学生在文章后面以附注形式给出进一步的评价、参照 或者看法,并上交给教师。 2. 网上操作 这个技巧是为面对面教学设计的。然而,其中基本步骤可以经修 改后运用到网络课程中。在本技巧中的阅读步骤中,学生可以在特定 段落中做好笔记,写好相关文章,然后作为作业上交。教师在学生上 交作业后,把学生分好小组,并开始课堂讨论。若此技巧不做修改, 则学生可以扫描并上传做好标记的文件利用即时工具如电话会议或 者网上聊天来进行即时讨论,但是使用这些工具可能会让活动变得累 赘,并且付出大于回报。 3. 观察与建议 大多数学生需要教师引导进行批判性的阅读和在讨论中更加有 效地发表看法。教师应在学生阅读过程中给出建议,学生便会牢记在 心,带着三个问题阅读,在适当段落下画线,并在页边空白处写下相 关评论: 1) 文段内容讲述了什么?(着重寻找明显陈述的事实) 2) 文段的意思是什么?(解读某些字词背后的概念或者含义和从段 落中能推断什么) 3) 为什么该文段很重要?(给出个人的分析、反应或者评价) 4. 分辨好的研讨行为 当评价大家在研讨会中的表现时,对于“一个人是如何为研讨会 的进行做出贡献的?”主要看他/她在哪种程度上完成了以下的三 种行为? A:介绍实质性的讨论要点 实质性要点是经过对指定文章仔细阅读和思考后得出的结果,并且是在小组讨论中持续几分钟的讨论要点。 a.分辦出文章谈论的基本要点和问题。 b.指出作者主要假设、主张、支撑论点和证明。 c.阐述在理解文章中面临的复杂问题。 d.阐述某些对个人有意义的段落,或者是与共同经历相关的段落。 B.深化讨论 个人对研讨会推进有贡献,让小组对指定阅读文章有新的视角和 理解。 a.提供额外的引用论据支持;解释相关性;问明晰的问题。 b.与小组分享个人在整理归纳看法时的思维过程。 c.归纳已有的论点。 d.分辨不同意见之间的异同。 e.质疑某个看法或者给某个看法提供新的解读。 f.把几个成员的看法或者小组阅读过的其他文章联系起来。 g.明确表达见解深刻的问题,引发小组进行新的讨论。 h.介绍个人经历并有助于向小组阐明文章内容。 C.促进小组讨论 着眼于小组完成的进度而非学生个人表现。 a.帮助确定小组讨论的目标与过程。 b.保证小组工作质量。 c.保证小组的讨论回归到课文上。 d.总结小组已经讨论过的内容。 e.终止旧要点讨论并开展新要点讨论。 f.复述成员的评论,指出不能理解的部分,或明确提出问题要求说明。
g.以警告过于踊跃发言成员或者从未发言的成员的方式帮助未发言 者取得发言权。 h.对别人看法表示支持、回应或赞扬对方的看法。 i.以非言语线索如眼神接触、微笑来向对方表示自已正在积极倾听。
j.当自己主导了讨论时能意识到,并改正。 k.用幽默平息讨论时紧张的气氛。 (本文转自四川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微信公众号,原文节选自《双 螺旋教学策略激发学习动机和主动性)
贴士(二)教师如何写好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老师反思课堂教学实践,找出课堂上的不足之处,并 总结成功经验的过程,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那么,老师 应该如何写好教学反思呢? 一、 记成功之举
记录: 1. 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
2. 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 3. 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 4. 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 5. 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 6. 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 7. 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 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二、 记“败笔”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 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 应吸取的教训。 三、 记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 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 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 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四、 记学生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 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 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 赏和激励。 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 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 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五、 记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 教法上有哪些创新? 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
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 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 启迪是否得当? 训练是否到位等等。 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 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 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之,写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 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 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本文转自中国教师报微信公众号)
【教育前沿】
学习领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 8 个 1
全国教育大会结束之后,教育部召开教育系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 大会精神视频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李克强总理讲 话、孙春兰副总理总结讲话精神,全面动员部署学习宣传贯彻工作。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做辅导报告,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陈宝生部长强调,教育系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大会的各项重大决策 部署转化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的生动实践,全力推动新时代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为决胜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 全国教育大会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意义 陈宝生指出,全国教育大会是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 时代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教育会议,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 和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的高 度,系统总结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与经验,深入分析了面临的 新形势,深刻阐释了教育优先发展的重大意义,科学回答了“培养什 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靠谁培养人”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 具有极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和现实针对性,是做好新时代教 育工作的纲领性文献。 2. 要从 8 个方面深入学习领会、全面准确把握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大
会精神 陈宝生强调,要从 8 个方面深入学习领会、全面准确把握总书记 重要讲话和大会精神。 一是大会总结凝练了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 育的重要论述。其主要内容是“九个坚持”。这些论述,标志着我们 党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教 育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始终坚持。 二是大会深刻阐述了一个基本战略,即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 计,必须优先发展。这一重要论断,充分体现教育在党和国家全局中 的地位作用更加凸显。“两个大计”是有机整体,统一于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一于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征程。 三是大会讲清了一个历史事实,即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要坚 定教育自信。要用历史眼光、全面客观看待中国教育。从文盲半文盲 落后状态,到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教育成就有目共 睹,绝不能以偏概全、妄自菲薄。 四是大会鲜明提出了一个总体要求,即教育要凝聚人心、完善人 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这是对教育功能在新时代的全 新定位。理解和把握这一总体要求,要与“九个坚持”联系起来分析、 贯通起来思考。“九个坚持”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基本原则,总体 要求是“九个坚持”在具体工作上的进一步深化、教育目标上的进一 步升华、教育效果上的明确要求。 五是大会系统回答了一个首要问题,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了教育首要问题的新论断,重申了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劳”纳入全面发展要求,丰富了新时代党 的教育方针的内涵。明确了新时代学生基本素质和精神状态,提出了 “六个下功夫”,进一步丰富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工作目标体系。
六是大会明确部署了一项重点任务,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刻 阐述了教师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充分肯定教师的重大贡献,深刻分析 当前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形势,对教师、教育和有关部门、全党全社 会提出明确要求。 七是大会提出必须完成的一项改革硬任务,即坚决破除制约教育 事业发展的顽瘴痼疾。强调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深化对外开 放。 八是大会突出强调了一个根本保证,即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 领导。要重点把握“全面领导”、“基本功”、“生命线”、“都有责任” 四个关键词,把党的领导全面贯穿教育工作各方面、各环节,抓好党 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共担青少年成长成 才责任。 3. 从现在起到今年年底大抓 100 天,把大会精神落实下去 陈宝生要求,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 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教育系统的首要任务。 要把握“新、高、实、深”的工作原则,把握转时态、转语态、 转状态、转心态的工作方法,开展传达、宣讲、培训、研讨、调研“五 个行动”,建立问题、课题、政策、任务、责任“五个清单”管理制 度。 从现在起到今年年底,集中精力、狠下功夫,大抓 100 天,发挥 纲举目张效应,把大会精神落实下去,以此带动教育系统各项工作。
明年工作安排要以深入贯彻落实大会精神为主线,认真研究抓深 入、深入抓的举措办法,从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推进落实,实现新时 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作为。 (本文转自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微信公众号)
教育部陈宝生部长谈教育改革
教育部长陈宝生谈教育改革发展:四个转、四回归、五个美、五 个术、八素质、十个度。
1. 把握四个转的工作方法 学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要把握“转时态、转语态、转状态、转心态”的工作方法。 一是“转时态”。一切工作都要进入十九大后的时间频道,进入 教育大会后的工作节奏,以当前工作为中心,坚持当前和长远相衔接、 重点和全面相结合,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分阶段逐步深化大会精神 贯彻落实工作。 二是“转语态”。加强话语方式创新,坚持党言党语、民言民语、 学言学语并举,坚持理论深度、实践力度、情感温度并重,更多运用 生动鲜活的宣传方式,用大会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三是“转状态”。以奋进的状态、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路,把 学习宣传贯彻大会精神同推进实施教育“奋进之笔”结合起来,种好 “责任田”。 四是“转心态”。把“四个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教育的自信, 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推动学习宣传贯彻大会精神不断往 深里走、往实里走。 (2018 年 9 月 25 日,开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光明日报) 2. 教育系统干部应具备八种素质 进入新时代,面对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 意教育的历史使命,教育系统广大干部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切实肩 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任。 新时代教育系统干部应重点具备八种素质: 一要有历史眼光。善于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汲取经验、 把握规律、认清趋势,通过对历史的深入思考来研究教育问题、制定 教育政策。 二要有国际视野。要科学认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教育取得的 历史性成就,理性评价中国教育对当今世界教育的影响,在世界教育 大格局中找准中国教育的方位,坚定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信心,坚 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现代化之路。 三要会战略思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善于从全局 视角谋划问题、从长远眼光思考问题、从整体思路上把握问题。保持 战略定力,推动中国教育在国际教育舞台上有更大的发言权、更强的 影响力。 四要会战术设计。学会把战略思考转变为具体的工作方法,做到 观变、查变、应变。 五要做理论总结。深入总结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特色和阶段性特征,深入总结我们选择的独特道路、面临的独特问题,形成推 动我国教育不断前进的规律性认识。 六要有专业精神。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具有很强的系 统性、全面性、整体性,我们必须以专业精神来做好教育工作。 七要有群众观点。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路 线贯穿于全部工作之中。善于做群众工作,从群众关心的问题入手,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八要有政治意识。真正践行“两个维护”,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肩负起历史赋予 的重任。 (2018 年 9 月 3 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行 2018 年秋季开学典礼) 3. 牢记教育“五术” 教师应当成为最受尊敬、最受羡慕的职业,希望广大教师对教育 工作、对教师职业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为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 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贡献。 一是教育是道术。教师要努力探索、发现、掌握、运用各自学科、 领域、岗位的教书育人规律,把握学生成长规律,真正落实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 二是教育是学术。教师要具备深厚的学术功底,具备立德树人的 能力和素质,打牢育人基础,锤炼育人本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 设源源不断地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是教育是技术。教师要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掌握基本 的教学技能,提高教授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水平。 四是教育是艺术。教师要追求专业成长特色,在教学实践中形成 独特的教学特色、育人风格,为教书育人打上个性化烙印。 五是教育是仁术。教师要秉承立德树人、德育为先,以爱为核心 做学生成长的领路人,将师爱贯穿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的 形成过程中,真正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018 年 8 月 31 日,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座谈会) 4. “奋进之笔”需把握“十个度” “奋进之笔”是今年教育系统的高频词,半年来达到了“搅动一 池春水”的目的,形成了“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机制,出现了“万马 奔腾”的良好局面。下半年实施“奋进之笔”要把握好“十个度”。 一是制度。要认真研究、总结经验,将“奋进之笔”从今年的工作抓手转化为今后的工作制度,力争把“奋进之笔”打造成教育部的 品牌,把教育部打造成“奋进之部”。 二是态度。要有不畏艰难、积极拼搏、奋进向上的精神状态,把 努力完成党中央部署的任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期待的政治态度,不 蛮干、不冒进的科学态度,贯穿到“奋进之笔”的各个环节,并成为 培养干部、推进工作的有效方式。 三是难度。要清楚认识到“奋进之笔”聚焦的都是制约事业发展 的关键点、薄弱点,制定计划时要瞄准难度主动加压加码,推进工作 时要跳起来摘桃子,下足功夫、用大力气来加以解决。 四是坡度。既要着眼工作中的瓶颈和短板,始终保持一步一步往 上爬的状态,也要选择力所能及的坡度,加把劲就能爬上去,有效实 现既定的目标。 五是强度。要把主要的精力、资源、人力配置到“奋进之笔”任 务上,并在事业发展需要的阶段、时段集中发力。 六是力度。推进“奋进之笔”要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方 式选择上讲究“适用性”,在工作成效上体现“显示度”。 七是精度。要精准奋进,从目标确定、资源配置、措施研制以及 督查考核,都要突出精准度。 八是大度。要具备能容天下事的气度,全面了解掌握事业发展所 需的各种信息,联合各方、协同推进。 九是热度。要始终昂扬向上,保持全力推进教育“奋进之笔”的 热度,实现“奋进之笔”笔直奋进。 十是效度。要对“奋进之笔”的实施效果按年度或跨年度进行目 标考核,确保各项任务顺利完成、取得实效。 (2018 年 7 月 27 日,教育部党组 2018 年“奋进之笔”年中推进会) 5. 本科教育要推进“四个回归” 本科教育要推进“四个回归”,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 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一是回归常识。要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引导学生求真学 问、练真本领。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改变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真 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 二是回归本分。要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 心教书育人。坚持以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实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 三是回归初心。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 政治教育相结合,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倾心培 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是回归梦想。要推动办学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 度创新,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 (2018 年 6 月 21 日,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 6. 教育界的五美境界 教育具有压服的“无美之教”、慑服的“小美之教”、说服的“大 美之教”、收服的“优美之教”、心悦诚服的“美美之教”五重境界, 要消灭压服、减少慑服、鼓励说服、表彰收服、追求心悦诚服。 (2018 年 4 月 21 日,全国学校美育工作会议) (本文转自好教师微信公众号)
技术重塑世界,学生必备的五大素养
当下人们关注的中美贸易战、南海战略对峙、空间隐形较量等, 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技术是国之重器”的时代意蕴,领悟到技术是 体现国家综合实力、反映民族创新能力、推动经济高水平发展和保障 国家安全的“秘密武器”。 历史上,尽管世界版图的不断转换有着多方面的推动因素,但技 术所起的支点作用是毫无疑义的。航海技术的进步成就了葡萄牙和西 班牙的崛起及荷兰的称霸世界;以蒸汽机动力为核心的第一次工业革 命为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奠定了基础,而电气化技术和“原子弹” 等的成功造就了美国的霸主地位和“二战”以后的美苏冷战的世界格 局。进入 21 世纪以来,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 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当代的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 造、生物技术、航空技术等一起,形成了强大的改变世界的力量,正 在重塑世界创新版图,重构全球经济格局,重建国际社会文化。在这 样一个令人激动、充满挑战的时代,我们的学生应该具备技术领域的 五大素养,成为有理念、会设计、能动手、善创造的,能够具有数字 化学习能力、创造美好生活和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一代新人。
1. 技术意识 技术意识是对形形色色技术现象及技术问题的感知与体悟。意识 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技术既是人类发展的历史存在,是人 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客观的社会存在,是当代社会无时不在、 无处不在、无所不在的客观存在。从烹调食品到日常出行,从住所装 修到通信交往,以至当下的机器人助手和移动学习,“没有技术和知 识,你将无依无靠”(威廉·福克纳,1985)。这生动表述了当代人对 技术的依赖。鉴于此,当代学生应当建立起适应以技术为主导的社会 的意识。包括对技术现象的存在感、技术发展的历史感、技术使用的 道德感、技术评价的价值感、技术问题的敏锐性,对技术的目的性、 实践性、规范性、双面性、综合性、专利性等方面的基本认知,对常 用技术及其产品的性能、结构、材料、工艺、安全可靠性、生命周期 等能够做出严谨的评价、科学的选择、适当的应用和明智的决策,以 及基于一定技术知识与技能基础上的亲近情感、理性态度和伦理精神 等。学校教育应当帮助学生形成和保持对技术现象、技术问题的敏感 性与探究欲望;帮助学生感悟技术与人类、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 技术与文化的关系,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形成对人工世 界的基本理解和人技关系、技道关系的基本观念;帮助学生以良好心 态参与技术活动,以民主的方式参与有关技术决策讨论,以科学的方 法对技术现象客观准确地反映,对技术价值与事实做出理性判断,以 规范、负责和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形成使用技术的科学态度和良 好习惯,以增强对现代社会的技术适应性。 2. 工程思维 在当代,人工世界的建设离不开工程,而工程又离不开技术, 现代技术的深度开发与深入运用往往是以工程的方式进行的,因 此,工程思维成为技术领域学生的重要素养之一。工程思维是以 系统分析和比较权衡为核心的一种筹划性思维。系统思维是工程 思维的核心,是一种全面、整体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 法,强调把分析思维和综合思维结合起来,注重在考虑整体的前 提下具体研究解决局部问题;在解决技术问题时,需要考虑所有 变量并将技术特征与社会特征等联系起来。工程思维还包含筹划 思维、权衡思维、优选思维、模型思维、标杆思维、反求思维等, 这些在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管理中都有广泛的运用。如我们所熟 悉的“倒逼机制”就是反求思维的运用,“楼盘模型”和“军事沙盘”是模型思维的一种体现。学校教育应当帮助学生从系统分析 开始,建立起认识人工世界的工程思维。“一个书记一条河、一 个镇长一条街”和一些道路的“几年一挖”及“一年几挖”等现 象就是碎片化思维造成的。工程思维不仅涉及世界观,更关涉方 法论,教育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技术设计、技术制作、技术方案 决策、技术问题评估等建立起基础的工程思维,而且要培养学生 超越具体的技术情境,实现工程思维的社会应用与迁移的能力。 3. 创新设计 创新是当代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技术设计“活的灵魂”,是 时代的精华所在。与传统技术仅仅靠经验和具象思维所不同的是, 现代技术的发展更依赖于创新性的设计。创新设计是指基于技术 问题进行创新性方案构思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过程,蕴含着信息意 识、审辩式思考、开放性想象、多元性建构等。它一般包括发现 与明确问题、方案构思、方案优化等过程。设计本质上就是思绪 畅想、创意流淌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有学者把它归结为设计思 维。目前,全球诸多 500 强企业如苹果、谷歌、IBM、英特尔、三 星、宝洁等,都将设计思维作为其公司内部创新的主流方法,视 为解决问题、做出颠覆式创新的个体和组织都需要掌握的一套方 法、工具和理念。威廉·赫德·克伯屈曾经首创设计教学法,也 叫单元教学法,目的在于设想、创设一种问题的情境,让学生自 己去计划去执行去解决问题。整个的设计教学是包括实际的思考 与各样的活动在内,做中学、学着做、做中悟,既用脑,也用手。 通过这个反复进行的创新设计过程,最初的设想得以形成方案和 产品。在如今个性化定制和家庭式 DIY 时代,食品、服装、家居、 文具、工艺品,甚至外出旅行等等,都离不开个性化的创意设计。 这就要求我们帮助学生认识设计的价值与方法,了解创新设计的 思维特质,并体验设计的一般过程;学会发现和挖掘用户需求, 明确值得解决的技术问题,并能判断是否具备解决问题的技术能 力和条件;能够根据设计要求和制约条件,运用问题解决、创造 性思维、空间想象、批判性思考和推理等策略,采用统计、测量、 绘图、建模、试验等设计方法和常用的创新技法,提出各种可能 的构思方案;能根据设计要求和制约条件制定设计方案,并通过 性价比分析、可靠性分析和风险评估等,综合考虑功能、成本、 人机工程学、美学、伦理、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不断地改进设计方案,形成创新设计能力。 4. 图样表达 海德格尔提出了一个著名论题:我们生活在“世界图景”时代, 这是指,世界已经成为技术科学理性的系统化的、可再现的客体。从 充斥街头的各种广告,到公路沿边的各种图标,再到诸如汽车、飞机 上的各种图示,以及建筑工地种类繁多的图纸,图样语言已经与我们 相伴,成为我们生活的组成部分,识读图样也成了生活适应的基本功。
图样表达是指运用图形样式对意念中或客观存在的技术对象进 行可视化的规范和整理,并加以描述和交流。图样是一种重要的技术 语言,是根据投影原理、标准或有关规定,表达意念中技术对象的图 形样式。在技术实践活动中,设计者通过图样表达设计对象和交流创 意,制作者通过图样来了解设计要求和制作对象,使用者通过图样了 解技术产品的结构和性能,进行操作、维修和保养。图样成为沟通技 术创造者、使用者、管理者、评价者的社会媒介。对此,我们要帮助 学生体会技术语言的重要性,形成常见技术图样的识读与绘制能力, 提高学生利用图样装配家用产品的能力;规范绘图和对日常生活的图 样社会适应性;能依据草图、三视图、线路图、效果图、模型等方式, 与同学、老师、家长及社区成员交流其创意和技术解决方案;能够把 自己的意念、想法(如家庭装修的方案)转换成相应的图样;能在二 维和三维图样的识读与技术表达中,实现有形与无形、抽象与具体之 间的思维转换。 5. 物化能力 物性是技术的基本维度,即使互联网时代也还是离不开实体经 济。如互联网技术本身也还要端机设备、传输介质和网络连接设备等 硬件,智能机器人再智能、再智慧也离不开感知、控制和执行部件。 同时,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没有物 质性的实践活动,人的社会意识必然是扭曲、甚至是畸形的。因此, 在“去物”“超物”时代,我们更要关注技术的物性,关注人类的物 化能力。物化能力是指将意念、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 行改进与转化的能力。在物化实现过程中,需要考虑工具、材料、工 艺、结构、流程等多方面的知识,需要考虑成本、时间、安全、环境、 审美等诸多制约因素,需要经历测量、试验、制作、安装等丰富的体 验活动。因此,要让学生在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的过程中, 发展一定的工具使用、材料加工和工艺选择与实施能力,养成一定的材料规划意识;经历模型或产品的制作、装配、调试的方法,体验意 念具体化和方案物化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 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在物化实践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严谨 细致、精益求精、勤俭节约、百折不挠的工匠精神和劳动品质。 (本文转自中国教育报 2018 年 10 月 10 日第 9 版)